中新社银川5月18日电 (记者 于晶)带上白手套,拿起“考古神器”洛阳铲,一点点铲下外围的泥土,再用小刷子扫去浮土,一件迷你版“胡旋舞石刻墓门”便呈现在眼前。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宁夏博物馆上新“胡旋舞石刻墓门”考古盲盒,还原千年丝路“胡旋舞”。
“手套一戴,考古学家的感觉就来了!”市民刘女士向中新社记者展示手中的“考古”成果:身着圆领紧身窄袖衫、下着紧腿裙、脚穿长筒皮靴的两名男性舞者,分别被雕刻在两扇石刻墓门之上,穿越千年丝路,携“胡旋舞”辗转腾跃而来。
据了解,“胡旋舞石刻墓门”是宁夏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于1985年在宁夏盐池县苏步井乡窨子梁唐墓出土。
“胡旋舞”是流行于西域康国的乐舞,后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原,成为唐代最盛行的舞蹈之一。“胡旋舞”节拍鲜明,奔腾欢快,多旋转蹬踏,故名胡旋。
在“胡旋舞石刻墓门”出土前,这种舞蹈仅见于记载,没有任何实物形象留存,显得十分神秘,直到“胡旋舞石刻墓门”出现,才证明确有其舞,该文物也成为丝绸之路上中外文化交流的最好见证之一。
“弦鼓一声双袖举,回雪飘飖转蓬舞”,白居易诗句中的绝美舞姿从“胡旋舞石刻墓门”可窥得一二。这件在岁月和黄沙中尘封1300多年的丝路遗珍,让盛世大唐最炫的时尚舞姿——“胡旋舞”,从历史深处款款走来。
宁夏博物馆馆长李进增介绍,从人世“走到”墓门上,足以说明当时“胡旋舞”已成为大唐文娱表演的典型代表。“到宋元时期,由于丝路断绝和程朱理学兴起,‘胡旋舞’随着乐舞文化的式微而没落。”李进增说,“胡旋舞”并非完全消亡,其舞蹈元素可能被西北地区的民族舞蹈所继承,特别是宁夏、甘肃、青海、新疆等地的民族歌舞中,仍保留着急速旋转的特点,伴奏也多以鼓为主,这些都渗透出唐代胡旋舞的元素。
李进增表示,为了满足民众对传统文化消费的需求,宁夏正借文旅融合的东风,用活用好丰厚的文物资源,让更多沉睡千年的历史图景生动再现。(完)
责任编辑: 吴瑜
神州普法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神州普法网” 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神州普法网。如转载,须注明“来源:神州普法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神州普法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 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神州普法网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及时向神州普法网书面反馈,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和理由,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文件并审核后,会采取相应措施。
4. 神州普法网对于任何包含、经由链接、下载或其它途径所获得的有关本网站的任何内容、信息或广告,不声明或保证其正确性或可靠性。用户自行承担使用本网站的风险。
5. 基于技术和不可预见的原因而导致的服务中断,或者因用户的非法操作而造成的损失,神州普法网不负责任。
6. 如因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文章刊发后30日内进行。
7. 联系邮箱:szkx002@163.com 电话:18600107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