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俯瞰夏日兰州。(资料图) 闫姣 摄
中新网兰州1月9日电 (闫姣)“兰州建设黄河国家文化公园,要充分把握‘因河而生、因河而存、因河而兴’的重大优势,深挖黄河文化资源,讲好新时代黄河故事。”兰州市社会科学院《兰州学刊》编辑部编辑刘俊沅如是说。
由甘肃省社科院与兰州市社科院合作编写而成的《兰州市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分析与预测(2022)》8日在兰州发布,全书分为总报告、经济篇、社会篇和专题篇四部分,由18个子报告构成,是《甘肃蓝皮书》(2022)系列成果。
刘俊沅称,通过构筑黄河文化廊道和黄河生态廊道,形成文化新场景。把黄河百里风情线建成展示黄河文化的廊道,利用传统村落、文物遗迹、人文场馆、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文化场所,通过实施保护传承、研究发掘、数字再现等工程,深度开发创作舞台剧目,强化文化感知体验,形成黄河文化长廊。重点建设一批开放式沿黄河城市滨水景观带状公园,串联绿地水景,构筑“河畅、岸绿、水清、景美”滨水景观长廊。
1月8日,2022年度《甘肃蓝皮书》成果发布,梳理了甘肃文旅、经济、商务、舆情等发展热点、难点。 闫姣 摄
甘肃省社会科学院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研究所副研究员代雪玲认为,要建设黄河国家文化公园,还需要讲好“黄河故事”,擦亮文化底色。通过梳理黄河文化价值体系,进一步挖掘整理黄河文化资源,包括文物,传统音乐、舞蹈、戏曲等非物质文化资源,盘活丝路文化、彩陶文化、民俗文化。
代雪玲建议,利用考古以及现代科技手段,探寻、复原相关遗存,依托水车、羊皮筏子、牛肉面等系列黄河文化元素,打造以黄河母亲、黄河铁桥等为代表具有鲜明的黄河文化地标符号,做到统一整体形象、统一标识标牌、统一基础设施河环境、统一解说标准、统一服务标准等,彰显“黄河之都、金城兰州”的魅力。
此外,在代雪玲看来,兰州也应结合推进黄河文化旅游带建设,充分发挥沿黄大项目、大景区、大企业的引领作用,以“黄河文化+”模式,推动新业态新产业规模化、高端化、精品化发展,实现以黄河为特色的产业带动,促进高质量发展。
兰州是我国唯一一座黄河穿越而过的省会城市。据《兰州市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分析与预测(2022)》中《兰州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研究》分析,兰州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对于厚植文化自信、保护与传承和弘扬黄河文化、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完)
责任编辑: 吴瑜
神州普法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神州普法网” 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神州普法网。如转载,须注明“来源:神州普法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神州普法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 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神州普法网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及时向神州普法网书面反馈,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和理由,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文件并审核后,会采取相应措施。
4. 神州普法网对于任何包含、经由链接、下载或其它途径所获得的有关本网站的任何内容、信息或广告,不声明或保证其正确性或可靠性。用户自行承担使用本网站的风险。
5. 基于技术和不可预见的原因而导致的服务中断,或者因用户的非法操作而造成的损失,神州普法网不负责任。
6. 如因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文章刊发后30日内进行。
7. 联系邮箱:szkx002@163.com 电话:18600107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