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产经瞭望 > 食在神州

清新论

2023年06月18日 12:52:46 作者: 张凡凡 来源: 清新文化
字体:
-->

                           php3BB4.tmp

       2003年2月22日,我在《中国文化报》发表了《我心目中的“清”派文学》,首次提出了“清派文学”的概念。清派文学汲取古典文学之精华、结合现代,是纯粹的文学。遵循道义、文字清新、意境惟美是清派文学的基本特点,也是衡量清派文学的标准。诗歌发自真情实感,而不于形式,以意境和神韵作为评判诗歌的重要标准,是清派诗歌的特点。继而在清派文学的基础上,提出了清新文化的概念。

      一、清新文化概念的界定

     (一)“清”和“新”的概念

      论“清”。首先,“清”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核心概念之一,体现了传统思想文化的精华。中国人通常崇尚儒、释、道三种思想文化,它们共同构成了传统文化的主体,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和信仰。例如,道家清静无为的理念以及“三清”学说;佛教追求的“清凉寂静,恼烦不现,众苦永寂”的涅槃境界;儒家强调的“清正”。由此可以看出,“清”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核心概念。清新文化以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为基础,清新风格是古典文化艺术的一个基本风格,是艺术之魂,意境之魂。其次,“清”不仅在古典诗学中占据重要位置,而且是文艺的一个独特概念,占有核心地位。这一理论在历史上是有根据的。作为一个美学概念,“清”首先出现在曹丕的文气论里,他说:“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人禀气而生,气有清浊。文艺作品以“气”为主导,分清气和浊气两种。“气”,指作者个性、才能构成的精神气质和作品风格。强调“文气”是先天的禀质,作品表现出作者与众不同的精神气质、独特的风格和品位,以文气贯穿,这种“文气”是作者内蕴之气在作品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精神风貌。人的清浊决定了文的清浊。凡是名家大家大师,其格调必清。再次,从陆机到钱起的六百多年间,“清”这种审美风格已逐渐固定下来。早在先秦的音乐评论中,已经出现了“耳辨音声清浊”这种关于“清”的论述。师旷鼓琴的故事,对《清商》、《清徵》、《清角》不同乐曲有具体描写。西汉张衡《西京赋》:“女娥坐而长歌,声清畅而蜲蛇。”将“清”与音乐给人的听觉印象联系起来,“清”同时成为形容音乐美的概念,直到后代一直沿用。六朝时用于文学批评,到唐代诗论中,“清”已成为很活跃的诗美概念,内涵直到明代诗论家才加以概括,形成有关“清”的诗美观。由于它自始至终都是与古典文艺的终极审美理想相联系的一种趣味,这决定了其在古典文艺中的重要位置。再有,古人在选用人才时,以“清”的品质为主要标准,任用清气之人才能政治清明、国运昌隆。清气即是正气。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一直是尊清贬浊。“清”也成为人物品评和人才选拔的重要标准,不仅是文学艺术乃至文化的核心,而且是人们的精神追求。

       论“新”。“清新”的“新”是创新,强调时代性和与时俱进。任何思想、文化只有把握时代的脉搏,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由于“清新”概念不断地创新发展,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而发展,所以它是一个开放性的思想文化体系。“新”有三个含义。首先,它强调的是与时俱进,具有革命性。“清”本就有“出新”的含义,与“新”组合后更强调出新、创新之意。清新文化作为一种思想体系不可能脱离一定的社会、时代而存在,不可能一成不变。其次,“新”相对于“旧”而言,虽然人们求变求新的愿望很强烈,有喜新厌旧的心理,但客观上讲,并非所有的“新”都是好的、符合人们意愿的,所以必须对“新”进行一定的限定。这种用“清”限定的“新”就是一种好的“新”,一种纯净的“新”。第三,只有求真务实的创新,才是“清新”的。“清新”虽然强调创新,但这个“新”不是毫无根据的创新,不是一些沉渣的泛起,不是一些对陈旧东西的修补,而是在继承优秀传统基础上的创新,是在坚持真理的基础上的创新。总之,“不清无以新”,不随时、及时清理污糟,就无法达到“新”的面貌,无法达到“清新”的境界。

      (二)清新文化的概念

       清新文化以清新思想为核心,以正义仁爱、纯真洁净、清新自然为方针,反映文艺家及大众对清新风气的追求;以优良的传统思想为道德规范,注重自强不屈、刚毅正直、坚韧不拔勇于斗争、敢于创新等“清新精神”及社会责任。通过各种活动、传媒、文学、艺术等形式传播,给纷扰复杂的文化界和社会注入清流。倡导清新理念、发展清新文化就是激浊扬清,抵制、去除邪气和暮气,以优秀文化引领社会文化的更新和发展。清新文化具有“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特点,可让人们感受到“世外桃源”的淳朴之风,缓解来自社会、生活、工作等各方面的心理压力,从而有助于形成积极、健康的心态,营造良好的心理基础和社会氛围,不仅可促进个人的健康发展,而且有利于社会的健康和稳定发展。因此,清新理念具有普适性,不局限于文学艺术的范围,对生活、政治、经济、社会、环境等各方面也有引导、促进作用。事实证明,清新文化及理念能够助推个人、社会、国家乃至整个世界健康向上发展。清新文化是对传统文化批判和继承的成果,是建立在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上的理念再创造,赋予其新时代的内涵,力图融合古典和现代之精华,推陈出新,是先进文化的一个杰出代表。清新文化的长远发展目标是:重新焕发悠悠文明古国的荣光,实现民族全面复兴,推动世界健康发展,促进世界融合。总之,清新文化立意深远,根植于优秀文化传统,摒除其糟粕,潜移默化深入人心,促进个人和社会健康发展,净化社会风气,减少治理成本,体现软实力。

       清新文化倡导清“真”、清“正”,弘扬真善美,具体有以下方面:

       首先,清新文化力戒随波逐流、左右摇摆,而是求真务实。清新文化高举烛照人生、驱散黑暗的真理火把。一个人,只有选择真理作为最高价值,才有与种种假恶丑作斗争的思想武器和人格力量。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只有以真理为动力,才有可能引领全体人民战胜各种腐朽,才有前途和希望。因而,在只认强弱不问真伪的时代,只有求真务实的创新,才是“清新”的。一个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只有以“清新”真理为动力、具有勇于斗争、敢于创新的清新精神,才能激发出无穷的力量,把一切假恶丑和腐朽斗倒、斗灭、斗死,才会有美好、公平公正的世界。

其次,清新文化是弘扬正气的文化。清新文化弘扬永恒正义,强调反映真善美战胜假恶丑、表现邪恶势力必将没落的历史。可是,有些人不弘扬正气,而是热衷于渲染邪气,极力渲染小人得志和正不压邪。有些人非常迷惘,看不到现实生活中的新生的未来力量,而是拜倒在金钱这种可以颠倒是非的魔力面前。有些人从根本上否定了现实的新生的未来力量。从一些作品、事件中我们感受不到正义力量终将战胜邪恶势力的历史必然。这种渲染邪气的文化与清新文化格格不入。

再次,清新文化是绝眩惑、求真美的文化。清新文化认为美的东西是客观存在的,而不是作者捏造臆造出来的。可是,有些作品却不以纯真、天然、干净的美打动人心,而以眩惑诱惑人心。这些所谓的文艺家不是创造美的东西,而是为了吸引“眼球”。清新文化坚决杜绝这种“眩惑”现象,追求人类社会生活的真美。

最后,清新文化是秉持公平、践行清“正”的文化。一个社会只要是上升的,那么,这个社会就是公平公正的,就是和谐的,人民就是幸福的,文化和生活就是清新的。而一个社会只要是衰落的,那么,这个社会就是腐朽的,就是矛盾重重的,人民就是怨怒的,文化和生活也是腐朽恶俗的。因此,清新文化是和谐社会的需要,是积极健康的文化。而当代恶俗文化从本质上说是一种腐朽文化,是当代社会腐败腐朽现象滋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我们坚决反对恶俗文化,积极倡导和发展清新文化,将迎来大繁荣大发展、社会健康稳定和进步。

      二、倡导清新文化的时代必要性

     (一)清新文化反映了时代的要求和民众的呼声

       清新文化产生于人类危机的时代,丑恶现象越来越突出、各种矛盾和混乱越来越尖锐:思想缺失、道德沦丧、人性泯灭、功利至上、公正缺席。在那样污糟的环境下,清新思想应运而生,横空出世。

     《文化建设论》里谈到:精神产品的商品属性和审美属性这样的“双重属性”,带来了精神产品生产的两个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多数情况下,精神产品的“两个效益”是统一的。也有“两个效益”不统一的时候,甚至产生矛盾和冲突。比如,有些很有价值的学术著作,经济效益不理想,甚至出版不了。而一些恶俗的东西似乎市场很好,但给社会带来精神污染,社会效益极糟,对社会的危害大。因此,在宣传、文化工作中要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作为最高准则,当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发生矛盾时,坚决服从社会效益。有些人用一些低级的内容和形式去捞钱,欺骗大众,不择手段,无所不用其极,违背道德违规违纪违法。这些都严重败坏了社会风气,损坏了社会公平,污染了文化环境,搞乱了人的思想,动摇了根基。社会发展不可偏离惩恶扬善的轨道,需要弘扬真善美、贬斥假恶丑,必须提倡正面的道德观。只有清新盛行,假恶丑才会偃旗息鼓、销声匿迹。只有坚决、彻底灭除、清扫假恶丑、洗涤污浊,不让其死灰复燃,才能真正弘扬真善美,才会呈现清新美好。只有倡导清新文化理念,通过有效的政策调控、正确的舆论导向和严厉的法律手段,才能有效遏止、清除腐朽文化、一切不健康、污糟的思想,我们才会有一个健康有序、公平发展的文化环境和生活环境。只有去浊扬清、坚决清除不良不健康的因素,社会风气才能真正得到净化,才能达到“清新”的至纯至美境界。
偏离了道德方向的矛盾须用严肃的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等激烈的手段来解决。妥善解决矛盾是走向和谐稳定的必经之路,否则就会出现混乱的局面。文化环境的净化对于良好的精神生活和社会风气至关重要。好的环境让人心情舒畅、精神愉悦,恶劣的环境让人精神萎靡、躁动不安、思想败坏,危害社会。要使清新盛行,一方面要“扬清”,宣扬清新理念,以之引导社会与生活;另一方面要“激浊”,清除假恶丑。有没有这样的理念,直接影响到文艺的方向影响群众思想的方向,影响社会风气,影响国家和世界的向上发展和欣欣向荣。文化影响人的思想,思想指导行为。总而言之,如果文化不清新,思想不清新,到处一片污糟,社会就会颓废,国家就会衰败世界就会杂乱所以,思想、文化是否清新对于一个人、一个社会、一个国家及整个世界是否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二)清新文化适应了当代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

       清新刚柔并美,也刚柔相济,真正做到清而不单薄,华而不奢靡,巧而不纤巧。

“清新”是一种意境。在清新的作品里,我们看到了真善美。很多经典之所以流传至今,是因为它将人的情感与大自然融合得天衣无缝,符合人们对于清新净化心灵的功能诉求,成就了不朽的艺术。

   “清新”是一种信仰。人们可以在这种意境中升华人格,也可以在这种信仰里净化心灵。文化“以文化人”,作用于人的精神世界,影响人的思想情操。清新文化以其独有的特点可以充分发挥文化的这一功能,不但有利于人的才能的全面发展和素质的全面提高,而且有利于塑造人的高尚人格。可以说,清新文化适应了当代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

       首先,清新文化反对骄奢淫逸,崇尚朴素,符合当代社会的发展需要。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奢侈之风已经在很多领域蔓延,这不仅不利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也不利于培养良好的社会风气。

       其次,清新文化反对投机钻营,提倡精神寻根,符合当代社会固本强基的发展要求。当代知识分子直面现实,精神寻根,就是秉承公平正义,要为群众说话,维护和捍卫他们的根本利益,而不是掠夺和损害,更不是奉承献媚。

       最后,清新文化反对恶俗下流,崇尚健康向上,顺应了当代社会正在崛起的发展势头。

总之,文化的多样化发展不能完全各行其是,漫无依归,而是有方向的。多样化的文化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必然出现进步与落后的分别,甚至还会出现消极的、有害的文化。文化在积极汲取人类有益文化的同时,必须坚决抵制和批判一些异质文化对文化发展的不良影响和侵蚀作用。清新文化追求社会公平公正,可以说是和当代先进文化同质的健康向上的文化。因此,清新文化既不能只是看到文化世界的联系,也不能只是看到文化世界的差别,而是既要看到文化的理想和文化的现实的差距,又要看到文化的现实正是文化的理想实现的一个必要阶段,并在激浊扬清中积极引导广大艺术家创作生产优秀的产品,开创文化发展的欣欣向荣局面。

     (三)清新生活方式的产生和普及

       清新生活方式成为社会的自觉向往,走入了人们的生活。

       首先,当代文化界对清新文化的认同越来越普遍,越来越自觉。一批理论家在倡导清新文化的同时深入地探讨了清新文化的特征以及发展特点,取得了显著的进步,在文化界和社会大众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他们认为,激浊扬清是时代和民众对文艺的要求。

       其次,清新生活方式不仅是当代文化界的现象,而且也成为社会的普遍向往。清新文化不仅促进了人的精神生活的变化,而且影响了人的物质生活、政治生活、社会生活等诸多方面。

     “清新”这种审美旨趣和价值追求不仅局限于文学、书画、音乐等文艺领域,它对生活、文化、文化生活产生深刻的引导作用。这就是说,文艺要清新,生活要清新,文化要清新,文化生活也要清新。“清新”是健康文化的一个基本品格,也是健康生活的一个基本品格,可以这么说,“清新”是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要支撑。如果说一般的生活往往指的是物质生活的话,那么,文化生活指的是精神生活和精神创造。文化既超出生活、高于生活,又融入生活、引导生活。文化对于生活的引导无处不在。清新生活、清新文化涉及整个社会的生活和文化;清新成为整个文化生活的价值指向和品格追求。清新文化生活旨在超越现实的文化生活,从而提升文化生活的品位、旨趣和精神境界。在寻求精神满足的追求中,更有一些人在寻求一种清新文化生活,那就是从现实生活中超越出来,追求清纯新颖、优雅诗意的生活,赋予生活以“清新”的格调。清新文化生活不能没有物质基础,但不以物质的满足为手段,不以恶俗为方式,不以因循守旧为目标,而更注重精神的独立、自由和创造。可以这么说,大凡有所作为的人,都体现了“清新”的文化生活品格。古今很多学者、名家、大师都崇尚清新生活方式。他们不断超越自己、超越生活,为人类的文明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他们的精神成为古今学者学习的典范。有这种清新精神,他们的一生就是清新的一生。清新生活、清新文化、清新美学、清新精神融为一体,体现了清新文化作为核心审美理念所具有的生命力和作用。

      三、清新文化的基本表现形式

       清新文化在文学、书画、音乐、企业文化等领域有不同的表现。

       书法绘画最能体现清新风格,大师的作品往往一入眼就有一股清气扑来。凡是主题健康、天人合一的书画都可以称为清新书画,吸收中国传统和西画精华,也主张中西结合。

近些年来,我在倡导清新文化的同时也创作了一些清新文艺作品包括一些音乐作品产生了较好的影响。

       清新音乐作为清新文化的一部分,也具有清新文化的基本特性。清新音乐倡导积极向上,追求公平公正,有利于人的健康发展,有利于当代社会的健康向上,无论是柔和还是阳刚的。首先,清新音乐必定有情,表达的清新是一种真挚的感情。其次,清新音乐反对空洞的说教倾向和过度的娱乐化倾向。

       欣赏清新音乐,让你超越日常的柴米油盐,忘却人事的纷争烦扰,进入一种宁静、超脱、自在的精神境界。

       中国当代有些流行音乐是清新的。歌声纯净,清新自然,不矫揉造作。即使低吟浅唱,也能用自然纯情拨动人的心弦。这些清新音乐是清爽的曲风和随心的创作,反映了当代人对清新音乐风格的需求、在浮躁生活中对清新生活的向往。一些人在追求富足物质生活的同时也向往质朴单纯的情调。这是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不抑郁不消沉,不寂寞不孤独。我们提倡的清新音乐是刚柔相济的音乐,不仅包括那些追求阳刚的大清新音乐,而且也吸收偏于柔弱的小清新音乐的合理成分。诗人和美学家席勒认为,激情的东西只有在崇高的时候才是美的,而单纯的激情则不然。音乐作品是否清新主要看主题是否健康,只有健康才能让人产生积极向上的心态,才能营造良好的心理基础和社会氛围。

       我在对企业文化的研究探索过程中,逐步形成了清新企业文化的构想。有的企业家将“外儒”“内道”“重法”作为自我管理的方法。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如诸子百家思想学说在企业管理中恰如其分的运用是中国企业文化的特色,也可以成为企业的致胜之道。传统企业文化思想在企业中的运用体现在道、法、术、势、器,遵循天道、人道,即自然规律、社会规律及历史发展规律。清新企业文化以优秀传统哲学文化为基础,是自然、和谐的企业文化,可以概括成真、诚、和、德四个特征,即无为之真、诚信经营、内外和谐、道德为本。

       真,无为之真。道家主张修身养性,不为外物所驭。道家创始人老子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强调人要以尊重自然规律为最高准则,以崇尚自然作为人生行为的基本依归。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主张天人合一,肯定人与自然的统一,人类应当尊重自然,保护自然,而不能破坏自然,反对一味地向自然界索取,反对片面地利用自然与征服自然。

       诚,诚信经营。儒家推崇“见利思义”。只有如此,企业才能树立良好形象,品牌才会有长久的竞争力。

和,内外和谐。儒家所主张的以人为中心。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与社会、人际关系的和谐是企业正常运行的基本条件。以“刚柔相济”、“宽严结合”为领导原则,实现有效管理。

       德,道德为本。一方面,从管理上讲,儒家提倡主张“义以导利”、“义以生利”,反对“见利忘义”、自私自利的不道德的经营管理行为。人要生存就要讲“利”,需要物质利益作为基础;同时,人之成为人还要讲“义”,即道德。另一方面,企业家不仅是创造财富的商界精英,更应该是传播财富的爱心使者。慈善理念是价值观的一部分。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离不开慈善,社会和谐离不开慈善。企业家不但要会经营企业,更应该有社会道德感和责任感,为社会弱势群体捐助财富,为企业赢得声誉,同时也取得了更好的社会效应和市场效应。良好的社会责任感体现了高尚的人格形象,这种价值观有助于一个企业保持长期的繁荣。

       具体表现来讲,清新企业文化要求企业立足社会;以社会效益优先为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在保证社会效益的前提下追求利润最优化。企业家要注重自身修养,具有正义仁爱等优良品质,具有社会公德心和社会责任感,热心于教育文化事业的赞助和公益事业的捐助等。

       清新文化在政治、经济、社会、环境、政法、科学、情感等各方面都有表现形式,欢迎各方研究和各抒己见。

      四、清新文化的显著特征

       第一,追求人的全面发展,坚决抵制畸形文化。在当代社会,不少人过于追逐物欲,丧失了对精神的崇高追求,出现了畸形发展的严重现象。尤其一些人正在对奇幻视觉与假象的享受中消蚀掉对社会、生活本质的判断力,沦为被钩魂摄魄只剩躯壳的忘记自己是谁的游魂野鬼。不少人在这种只重技术与金钱而忽视精神的片面追求中畸形生活。清新思想不但倡导人的健康、全面发展,而且反映人的健康、全面发展,批判人的畸形化片面化,让人形成积极、健康的心态,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第二,追求社会共同发展,反对奢侈文化。在当代社会,竞争日趋激烈,不可能出现五个手指一般齐的情况。有些奢侈文化助长了社会的片面发展。而清新文化追求社会的共同发展,强调人人都应拥有平等的发展机会。人民群众并不憎恨贫富差距,而是憎恨发展机会和待遇的不平等。因此,清新文化强调社会的公平共同发展,是对民众的普遍诉求的反映。

       第三,追求创新,反对守成文化。清新文化追求的创新不是自足的,而是推动人类文明发展的创新。这是当代社会的发展阶段所决定的。当代社会的发展已由模仿和学习阶段逐渐转向自主创造和创新阶段。清新文化正是应对这种自主创新的历史需求而产生的。

       第四,清新文化是刚柔相济的。大众流行的清新审美风尚反映了当代人对清新审美需求的强烈渴望,表现了对清新生活的向往。而清新文化在吸收这种偏于柔弱的清新审美的合理部分的同时,也追求阳刚审美风尚的文艺,提倡刚柔相济。有一种说法叫刚健清新。“清”作为形容词对内修心、是轻柔的,作为动词对外战斗、是刚健的。清新不是自动产生的,只能通过彻底“清”除污垢和腐朽才能达到“新”的状态,实现真正的“清新”。腐朽和沉渣是随时浮现的,如果什么也不干,妄图实现“清新”,是完全不可能的。“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只有持续不断清理,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战斗力。“清新”具有斗争性和革命性,这是我们推崇的清新精神。

       第五,清新追求自然而然的境界,追求规律与目的的高度统一。这种自然而然的境界不是随意任性的,而是无法至法的自由境界,没有任何造作。清新崇尚的艺术境界就是这种天然化境。

       第六,清新还是丰富和明朗的和谐统一。清新不是单一,不是没经风雨的一尘不染,而是虽然经历风吹浪打仍然可以凤凰涅槃。因而,“出淤泥而不染”不完全是“洁身自好”,还有在抵制和拒绝污泥的斗争中依然能够保持自身洁净,在实现公平公正的斗争中依然能够保持自身正直,不同流合污、不变色。因此,清新不是单纯,而是明朗;不是复杂,而是丰富。这也是清新精神的表现。

       第七,清新反对脱离内容的形式雕琢,追求形式与内容的统一,文与质的统一。正如孔子所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的确,只有内容与形式都表明为彻底统一,才是真正的艺术品。

       第八,清新思想具有普适性,没有地域的局限。清新文化的求新求变不局限于改变以往的陈旧形态,而是着力创造崭新的未来形态。这种创新不仅是民族的,而且是世界的。在世界当代文化发展的格局中,如果一个民族的文化要在世界文化中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须对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自己独特的贡献。这就是说,越是对世界文明发展做出独特贡献的民族文化,越是世界的。这是中国当代文化人不可或缺的文化自觉,也是清新文化强调不断超越时始终坚守的文化自觉。因此,清新文化具有普适性,不仅是文化的核心和主流,也是人类共同的追求和信仰,没有宗教、地域、国家的限制。《艺术学概论》说,“艺术从产生的那一天起,就与宗教结下了不解之缘”。美学家贝尔也指出:“艺术和宗教都是达到同一类心理状态的手段”。道教的三清境、佛教美轮美奂的雕塑绘画、基督教的唱诗班,体现共同的超然“清新”境界。人在脱俗中,感受到鸟语花香等美境,忘记了世事的烦扰和琐碎,浸润在一片清新之境中。清新文化不是宗教,但是与各大宗教有相同的根本追求。例如,道教的清静无为以及“三清”学说。佛教追求的清凉寂静的涅槃境界。西方的宗教也有类似的教义和追求。基督教教导人们做清心的人。例如,耶稣在《登山宝训》中清楚简单地指出:“清心的人有福了”。“清”字在圣经中是“洁净”的意思。“清心”既可以指心灵洁净,也可以指思想、情感、愿望都清洁、真纯、善良,更含有忠于隐藏在心灵深处的意志和动机,以及毫无骄傲,谦卑,无私和天真的意义在内。明清时期,中国的伊斯兰学者介绍伊斯兰教的时候曾使用“清静无染”、“真主原有独真,谓之清真”等词句来称颂伊斯兰教所崇奉的真主安拉,故称伊斯兰教为“清真教”,认为清则净,真则不杂,净而不杂为“清真”。这些宗教都有共同的对于“清”的境界的追求。从某种意义来讲,一个“清新”思想“统一”了所有宗教。这正是思想文化促进世界融合和世界大同的价值所在。

       清新文化是民族创新文化的杰出代表,具有长远的实用价值。它是一种积极向上的思想力量,具有导向性、标杆性、示范性、代表性的品质,以效法圣哲的思想学说惠及历代、造福后人。由此,在政府投入和社会捐助下,把清新文化发展成为导向性、示范性、代表性的标杆文化,充分挖掘和发挥其潜能和作用。总之,清新无国界,是积极向上的力量,有助于个人、社会、国家及整个世界的健康发展。


       phpF6D2.tmp



                                                                                                作者:清新文化创始人张凡凡

 

       张凡凡,诗人,古风歌手,思想学者,清新文化(清新思想)创始人,中国文化意象歌曲创始人,研究生毕业,中国民主建国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中国音乐文学学会会员,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会员,北京音乐家协会会员,北京电影家协会会员,北京丰台美协会员,清新书画院执行院长等。多次在《诗刊》、《散文百家》、《中国文化报》、《中国艺术报》、《词刊》、《艺术评论》等刊物发表作品。在理论、文学、书画、音乐等方面有较深的造诣。从2005年1月至2018年11月,张凡凡组织举办了十五届清新文化研讨会。韩国前总理李寿成等多国大使参赞等国内外各界领导、学者、文艺家给张凡凡和清新文化题词,对她在促进文化交流、维护世界融合等方面所做的工作进行了肯定和鼓励。

                           php4713.tmp

                           phpC780.tmp

                                                                     phpC7EA.tmp

责任编辑: 刘勋

1128 6 0
文章评论:

最热评论


神州普法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神州普法网” 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神州普法网。如转载,须注明“来源:神州普法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神州普法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 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神州普法网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及时向神州普法网书面反馈,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和理由,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文件并审核后,会采取相应措施。

4. 神州普法网对于任何包含、经由链接、下载或其它途径所获得的有关本网站的任何内容、信息或广告,不声明或保证其正确性或可靠性。用户自行承担使用本网站的风险。

5. 基于技术和不可预见的原因而导致的服务中断,或者因用户的非法操作而造成的损失,神州普法网不负责任。

6. 如因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文章刊发后30日内进行。

7. 联系邮箱:szkx002@163.com  电话:18600107426

 


阅读上一篇: 安文化研究 生物电医学与疾病治疗遵循《健康促进法》非药物治疗 阅读下一篇: 莆田城厢召开退役军人服务标准化推进会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