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社会与法 > 新闻人物

丝绸之路考古为何需要东方视角?  ——专访西北大学丝绸之路考古中心主任王建新 

2023年05月15日 20:28:31 作者: 阿琳娜 来源: 中国新闻网
字体:
-->

  西北大学在丝绸之路考古方面有深厚积淀,深入中亚十余年,积极同中亚国家开展联合考古和古迹修复工作。经过长期努力,最终确认了古代月氏和康居的文化遗存,取得了中国科学家在中亚考古研究领域的重要突破,为用中国话语阐释丝绸之路历史提供了实证资料和科学依据,助力恢复丝绸之路历史风貌。

  丝绸之路考古为何既需西方视角,也需东方视角?国际合作对保护丝绸之路文化遗产有何意义?近日,西北大学丝绸之路考古中心主任王建新就此接受中新社“东西问”专访。

  现将访谈实录摘要如下:

  中新社记者:两千年后寻找大月氏的考古学遗存有何意义?已取得哪些成就?

  王建新:月氏是曾生活在中国境内的游牧民族,秦末汉初,月氏被匈奴打败,月氏中的一支西迁,称为大月氏。月氏也是见于历史记载的第一支从中国迁往中亚的古代人群,对当地经济、文化和后来的发展等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汉武帝时期,希望联合月氏共同对抗匈奴,命张骞出使西域。月氏西迁和张骞出使西域,都是丝绸之路交流史上的重大事件。

  长期以来,古代月氏的考古学文化遗存包括其分布地、特征等并没有被确认,也没有专门的考古学者对其进行研究。

  张骞出使西域两千年后,西北大学考古团队踏着其足迹,从中国境内到中亚,找寻古代月氏的考古文化遗存,探索古丝绸之路上的交流,意义重大。

2019年在塔什干举办的“中乌联合考古成果展”开展。王建新 供图

  丝绸之路的概念是西方学者在100多年前提出来的,自然带着西方视角。而丝绸之路是东西方交流要道,对其研究不能缺乏东方视角。月氏人从东方迁入,以月氏人为对象来研究丝绸之路,东西方视角结合,对丝绸之路的认识才是全面的,复原的丝绸之路历史才是真实的。

2015年在调查比什卡帕遗址。王建新 供图

  2000年左右,西大考古团队启动了寻找大月氏的考古工作,从甘肃的河西走廊到新疆的东天山地区,基本确认以东天山地区为中心分布的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前2世纪的古代游牧文化遗存,是月氏人留下的。

  2009年西大考古团队首次进入中亚地区考古,在中亚地区找到了古代月氏文化遗存,并证明其与东天山地区的文化遗存是同一群人留下的。

2016年在塔吉克斯坦,中塔双方考古学家在调查现场讨论。王建新 供图

  除具体学术问题外,在考古研究的理论和方法上也有突破。历史文献记载认为,古代游牧民逐水草而居且居无定所,但考古发现证实,游牧中有定居是古今游牧人群普遍的生活方式,游牧聚落的存在也是普遍现象。

  冬季,普通牧民、贵族、上层统治者几乎都定居,游牧聚落的遗址往往分布在山脉南侧,有大量小型聚落,也有少量大中型聚落。夏季,普通牧民逐草而居,仍有部分人定居,他们多是贵族统治者,还有一部分老弱病残妇孺等不适合游牧生活的人。我们首先在国际学术界提出游牧聚落考古研究的理论方法,目前理论方法和实践均居国际领先水平。

2018年春季在野外与乌兹别克斯坦考古学家讨论。王建新 供图

  中新社记者:丝绸之路考古有何现实意义?给中亚带来了什么?

  王建新:丝绸之路是东西方交流要道,从现有考古发现看,距今四五千年时,东西方的交流便已开始。丝绸贸易也比普遍认知的时间提前,中国和印度都有丝绸传入中亚。例如,我们在乌兹别克斯坦发现了4000年前的蚕茧。通过考古工作,将对丝绸之路有更加深刻的认识。

  中国的考古学理论方法最初是从欧洲引进,但在百年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中国考古学的特色,形成了自己的工作方式、技术手段等,这些还往往不被西方学术界所了解。

  比如本世纪以来,中国逐渐形成了大遗址保护理念。我们也将大遗址保护理念带到中亚考古工作中。在中亚地区,西方学术界普遍比较关注城址,往往“只挖城里不挖城外”,而我们的考古工作涉及城里城外、居住区和墓葬区,经济、政治、文化、军事、宗教等均要研究,这也填补了已有研究的空白。

2019年谢尔哈拉卡特墓地发掘区。王建新 供图

2019年试掘谢尔哈拉卡特墓地M01。王建新 供图

  同时,在多年考古中形成的“大范围系统区域调查与小规模科学精准发掘结合”的考古工作范式,对于寻找确认不同人群的考古学文化,了解他们的关系和特征等很有意义。

  无论游牧考古还是农业考古,中国学者在中亚的考古工作几乎每年都有新的发现和突破,也得到了在中亚工作的各国考古学家的关注。

2018年贝什肯特墓地发现的瓮棺葬。王建新 供图

  在大遗址保护理念下,考古过程中的保护意识和工作会贯穿始终,比如我们在中亚地区首先实施了遗址回填。此外,在中亚考古中我们也十分注重多学科多单位合作,合作对象包括国内外的考古机构、科研机构、院校等,大家在这个过程中交流合作,共同成长。

2011年在萨帕利特佩遗址考察时进行讨论。王建新 供图

  中新社记者:未来在中亚考古的重点是什么?怎样在中亚地区实现更深度的国际合作?

  王建新:目前,西北大学与中亚五国中的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均有考古合作。未来除继续拓展双边合作外,还计划推动多边合作,比如联合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在费尔干纳盆地开展多国考古合作。此外,今年还计划与土库曼斯坦进行考古合作,并已达成初步协议。

  西北大学已与8个国家和地区的17所高校、科研机构签署了共建丝绸之路考古合作研究中心协议,聘请了来自9个国家的26位考古领域专家学者担任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今后将以中亚考古为重点,拓展西亚、南亚、北亚的考古合作,将研究重点放在探究古代不同人群与文化在迁徙、融合、交流中产生的影响。

2014年中乌联合考古队调查拉巴特墓地。王建新 供图

拉巴特墓地出土的串饰。王建新 供图‍

  在具体学术问题上,除研究月氏人、贵霜人,还将研究斯基泰人、塞人、吐火罗人等。此外,还将研究古代游牧人群和农业人群的关系、古代游牧经济的起源等,这些都需要广泛的国际合作。

  开展古丝绸之路考古和文化遗产保护,深入了解丝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历史文化,有利于促进中国与相关国家相互了解和理解,推动实现民心相通。(完)

  受访者简介:

   王建新,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教授,现任西北大学丝绸之路考古中心主任,丝绸之路考古合作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西北大学中亚考古队队长。长期从事东北亚考古、中亚考古、佛教考古、游牧聚落考古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等方面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先后主持国家大遗址保护专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等省部级以上项目10余项,主持编写《汉长安城遗址保护总体规划》等多项大遗址保护规划,出版专著2部,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主持的东黑沟-石人子沟考古工作荣获2007年度中国十大考古发现。



责任编辑: 陈耕

320 0 0
文章评论:

最热评论


神州普法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神州普法网” 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神州普法网。如转载,须注明“来源:神州普法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神州普法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 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神州普法网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及时向神州普法网书面反馈,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和理由,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文件并审核后,会采取相应措施。

4. 神州普法网对于任何包含、经由链接、下载或其它途径所获得的有关本网站的任何内容、信息或广告,不声明或保证其正确性或可靠性。用户自行承担使用本网站的风险。

5. 基于技术和不可预见的原因而导致的服务中断,或者因用户的非法操作而造成的损失,神州普法网不负责任。

6. 如因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文章刊发后30日内进行。

7. 联系邮箱:szkx002@163.com  电话:18600107426

 


阅读上一篇: 96岁台胞连续30年捐资助学 激励一批批大陆青年学子 阅读下一篇: 辰创科技联合创始人曹祥元:智慧民航将改变中小机场的“模样”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