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环保法制 > 环保新闻

呵护绿水青山 壮大生态产业

2022年09月22日 21:21:40 作者: 陈发明 来源: 中国经济网
字体:
-->

  图为戈壁采砂乱石滩改造而成的张掖市甘州区奥林匹克森林公园。杨艳敏摄

  甘肃是黄河、长江上游重要的水源涵养区,也是腾格里、巴丹吉林、库姆塔格等沙漠汇合南移的阻挡区,在保障国家生态安全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我们鲜明提出,保护好生态环境就是甘肃对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最大贡献,始终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和底线任务来推动实施。”甘肃省委书记尹弘表示,如今的甘肃,一幅山川秀美的生态画卷正在徐徐展开,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牢固,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的满意度也极大提高。

  近年来,陇原大地生态环境发生显著变化,呈现出生态破坏点位有效修复、绿色发展支撑不断强化、生态文明建设进程逐步加快的良好态势。2021年,全省空气质量平均优良天数比例达90.2%,地表水国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达95.9%。今年上半年,甘肃全省十大生态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0%,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4.7%。

  擦亮“一柄如意”

  甘肃自然风光优美,黄土高原、广袤草原、茫茫戈壁、洁白冰川构成了一幅雄浑壮丽的画卷,宛如一柄玉如意。为让这柄如意更加光彩夺目,甘肃全省上下树牢“绿色决定生死”的意识,扎实开展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统筹推进污染防治、环境保护和生态治理修复。

  初秋时节,走进张掖市甘州区奥林匹克森林公园,远望祁连山顶雪,近观万亩生态林。公园内,万亩常青苗木储备林基地已完成8000多亩,各类苗木郁郁葱葱;胡杨林区内的树木与花卉、栈道、生态水系浑然一体;当年戈壁滩上采砂形成的大坑经过防渗处理后引黑河水形成的湖面波光粼粼。而几年前,这里还是一片寸草不生的乱石滩。

  “整个公园6万亩林地,没有新增用水指标,全部来自农业节水。”甘州区黑河林场场长蒲兴元介绍,再过几年,公园内的苗木基地和经济林还将发挥经济效益,“前年,这片林子参与了甘肃省首笔林业碳汇交易,鼓舞了我们绿化造林的信心”。

  近年来,甘肃省盯住黄河、长江、内陆河三大流域,突出重点地区和关键部位,以实施生态工程、加强系统治理为抓手,推动全省生态环境实现整体好转。

  在黄河流域,甘肃启动实施水源涵养、水土保持、节水治水等重点生态项目,扎实推进甘南黄河上游水源涵养区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谋划启动黄河干流生态廊道建设,使流域生态功能出现积极变化。在长江流域,甘肃持续加强“两江一水”综合治理,加快建设大熊猫国家公园,水源涵养功能明显增强。在内陆河流域,甘肃坚决整治祁连山生态破坏问题,全面完成保护区内矿业权、水电站、旅游设施项目分类整改,祁连山生态保护“由乱到治、大见成效”。

  从2012年到2021年,甘肃省累计完成植树造林4321.21万亩,草原种草改良6517万亩,沙化土地综合治理2015万亩。白雪皑皑的祁连山正在恢复昔日的宁静、和谐与美丽,像一扇窗口展示着甘肃生态建设的最美底色。

  厚植“一方产业”

  近日,在武威市古浪县30万千瓦立体光伏治沙产业示范项目现场,工人们正忙着安装光伏板支架和组件。不远处,装好的光伏板下长着梭梭、柠条、骆驼刺等沙生植物。甘肃亿恒新能源有限公司项目经理党钢飞说,该项目占地1.3万亩,光伏板下面铺了土壤,可以种植防沙植物、养殖禽类,未来能让沙漠荒滩变成生态产业发展的绿洲。

  今年3月份,由国网武威供电公司创新提出、武威市政府主导实施的“沙漠能源生态圈”项目开始试点。项目利用沙漠资源,通过“板上发电、板下种植、板间养殖、治沙改土、乡村振兴、工业旅游”的“光伏+”绿色生态产业模式,进一步改善当地生态环境。今年上半年,武威市新能源累计发电22.11亿千瓦时,占全市总发电量的54.46%。

  近年来,甘肃以“两山论”方略厚植“一方产业”,致力于打通让“绿水青山”变为“金山银山”的转化通道,促进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特别是抢抓“双碳”战略机遇,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甘肃正在从“风光大省”向“风光强省”转变。到今年6月底,全省新能源并网装机达到3200万千瓦,占全省装机总量的比重达到49.6%,成为省内第一大电源。

  甘肃省委副书记、省长任振鹤说,在推进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改造的同时,甘肃大力发展文化旅游、现代寒旱特色农业、新能源等生态产业,使生态财富加速转化为经济财富。

  随着重点产业链不断做大做强,新能源及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文化旅游等新兴产业逐步壮大,2021年年底,甘肃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营管理数字化普及率、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关键工序数控化率分别达到51%、47.8%、43.2%;全省高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分别达到6%、10%。

  抓好“一件大事”

  作为全国生态最脆弱的地区之一,甘肃省生态环境极敏感区域占全省国土面积的12.14%,超过50%的国土面积位于自然灾害高发易发区。为此,甘肃省启动实施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这件大事”。

  在山丹县清泉镇永宁新村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安置点,闫芳一家过上了新生活。“以前在家种地,农闲时节到处找零活干,收入不稳定。现如今在家门口的产业园区就可以务工,月收入在4000元以上。”闫芳回忆说,以前住在祁连山下的霍城镇泉头村,海拔2400多米,气候高寒,基础设施条件差,孩子上学、老人就医都不方便。在永宁新村,学校、医院、市场、商业网点以及社区服务一应俱全。

  据了解,在永宁新村安置点周边,地方政府统筹布局了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了现代农业产业园、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园、农业农村发展示范产业园,为搬进来的群众创造就近就业务工条件。

  今年以来,甘肃各地立足实际,尊重群众意愿,在政策落实、选址规划、群众发动、设施配套、产业帮扶等方面探索出各具特色的模式。张掖市按照“基础设施集中建设、农民群众集中安置、公共服务集中配置、特色产业集中布局”的模式,将5年规划期内的集中安置点统一开工建设;平凉市围绕搬迁群众“留得住、能致富”,创新“一区一间一库一厂一园一地”的“六个一”增收渠道,因人施策落实就业帮扶措施;民乐县着眼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将受灾群众分类分批安置到“两城三镇”,正在加快形成“小县大城”的发展格局。

  任振鹤表示,在去年完成舟曲地质灾害避险搬迁850户3495人入住兰州新区的基础上,今年制定《甘肃省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实施方案》,计划5年搬迁26.43万户103.95万人,今年将完成4万户15.85万人的搬迁,让群众搬进安居乐业的新家园,开启幸福生活的新篇章。 


责任编辑: 陈耕

328 0 0
文章评论:

最热评论


神州普法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神州普法网” 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神州普法网。如转载,须注明“来源:神州普法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神州普法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 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神州普法网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及时向神州普法网书面反馈,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和理由,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文件并审核后,会采取相应措施。

4. 神州普法网对于任何包含、经由链接、下载或其它途径所获得的有关本网站的任何内容、信息或广告,不声明或保证其正确性或可靠性。用户自行承担使用本网站的风险。

5. 基于技术和不可预见的原因而导致的服务中断,或者因用户的非法操作而造成的损失,神州普法网不负责任。

6. 如因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文章刊发后30日内进行。

7. 联系邮箱:szkx002@163.com  电话:18600107426

 


阅读上一篇: 1—8月全国339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平均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86.3% 阅读下一篇: “1+N”政策体系已构建 我国“双碳”工作取得良好开局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