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综合快讯 > 文化视点

城市建设重“面子”更要重“里子”

2022年03月23日 17:48:46 来源: 光明日报
字体:
-->

  日前,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2022年新型城镇化和城乡融合发展重点任务》(以下简称《任务》)。《任务》提出,深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坚持把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作为新型城镇化首要任务,重点针对存量未落户人口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健全常住地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制度,提高农业转移人口融入城市水平。

  今年我国将如何提高新型城镇化建设质量?在加快改造城镇老旧小区、推进城镇公共服务向乡村覆盖等方面,有哪些新任务、新举措?

  加快改造城镇老旧小区

  “我家住的是老旧小区,没有物业,以前到处长满了杂草,垃圾特别多。老旧小区改造时,光是拔掉、运走的杂草就有100多车。”浙江省杭州市拱墅区大关街道德胜新村居民周学明告诉记者。

  周学明称,改造后,小区里全部铺了柏油路,小区广场上还有滑梯、健身器材等设施,居民们经常在这里活动,十分热闹。

  放眼全国,新装的电梯让许多居民告别了每天爬楼的日子,新栽的花草树木让老旧小区焕然一新。

  国家发展改革委规划司有关负责人介绍,2021年,我国居民居住条件持续改善,新开工改造城镇老旧小区5.6万个,40个城市新筹集保障性租赁住房近100万套;市政公用设施不断完善,城市轨道交通运营里程超过7000公里,城市公共供水普及率和污水处理率均超过97%,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超过99%。

  同时,公共服务供给更为充分。国家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出台实施,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启动建设,优质公共服务资源惠及更多群众;省、市、县三级疾控中心建设稳步推进,街道(乡镇)社会工作站超过1.5万个,社会治安防控逐步完善。

  “目前,我国生活在城镇的人口已达9亿多人,今后还将继续增加。”该负责人说,城市建设要重视“面子”,更要注重“里子”。只有“里子”基础更加牢固,“面子”才能更加靓丽。要优化城市发展理念,建设宜居宜业城市,打造人民高品质生活的空间。

  对此,《任务》明确了有序推进城市更新、加强住房供应保障、健全便民服务设施、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等9方面任务。其中,在有序推进城市更新方面,《任务》要求,加快改造城镇老旧小区,推进水电路气信等配套设施建设及小区内建筑物屋面、外墙、楼梯等公共部位维修,有条件的加装电梯,力争改善840万户居民基本居住条件。

  畅通农业转移人口举家进城落户渠道

  “2021年,新型城镇化和城乡融合发展取得新成效。”该负责人说,我国户籍制度改革进一步深化,城市落户门槛继续降低,城区常住人口300万以下城市的落户限制基本取消,城区常住人口300万以上城市的落户条件有序放宽。

  同时,常住人口享有更多更好的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居住证制度全面实施,随迁子女在常住地接受义务教育的要求全面落实,90.9%的义务教育阶段随迁子女在流入地公办学校就读或享受政府购买学位服务。

  《任务》提出,持续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各类城市要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需求,畅通在本地稳定就业生活的农业转移人口举家进城落户渠道。城区常住人口300万以下城市落实全面取消落户限制政策。实行积分落户政策的城市确保社保缴纳年限和居住年限分数占主要比例。

  该负责人表示,2022年,要提高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质量,促进农业转移人口融入城市。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保障农民工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以新生代农民工为重点推动参保扩面;加强农民工就业服务和技能培训,开展农民工补贴性培训600万人次;进一步加大中央财政市民化奖励资金支持力度,推动省级财政建立市民化奖励资金,重点支持吸纳跨市域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多的城市。

  以县域为基本单元推动城乡融合发展

  2021年,我国城乡融合发展迈出新步伐,乡村生产生活条件持续改善,城乡统一的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制度基本建立,绝大多数县实现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组建县域医共体超过4000个,乡村两级医疗机构和人员“空白点”基本消除。

  “我国即使基本实现城镇化,仍将有4亿左右的人口生活在农村。”该负责人认为,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需要在促进城乡要素双向自由流动和公共资源合理配置方面,下大气力改革探索,以工补农、以城带乡,为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制度保障。

  《任务》明确,以县域为基本单元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推进城镇基础设施向乡村延伸、公共服务和社会事业向乡村覆盖。

  该负责人表示,要促进县域内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建设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因地制宜推动供水供气供热管网向城郊乡村和规模较大中心镇延伸,建设联结城乡的冷链物流、电商平台和农贸市场网络;推进11个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加快改革探索,适时推广一批城乡融合发展典型模式;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本报记者 刘坤)

责任编辑: 吴瑜

388 0 0
文章评论:

最热评论


神州普法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神州普法网” 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神州普法网。如转载,须注明“来源:神州普法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神州普法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 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神州普法网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及时向神州普法网书面反馈,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和理由,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文件并审核后,会采取相应措施。

4. 神州普法网对于任何包含、经由链接、下载或其它途径所获得的有关本网站的任何内容、信息或广告,不声明或保证其正确性或可靠性。用户自行承担使用本网站的风险。

5. 基于技术和不可预见的原因而导致的服务中断,或者因用户的非法操作而造成的损失,神州普法网不负责任。

6. 如因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文章刊发后30日内进行。

7. 联系邮箱:szkx002@163.com  电话:18600107426

 


阅读上一篇: 这个公园里,健完身还有“运动处方” 阅读下一篇: 新华全媒+丨早预警 早行动——气象水文气候信息如何助力防灾减灾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