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齐殿斌
为了祖国的核潜艇事业,他30年隐姓埋名,60载风雨兼程,年逾九旬老骥伏枥。他说,“对国家的忠,就是对父母最大的孝。”“一生属于核潜艇、属于祖国,无怨无悔。”他的人生,正如深海中的潜艇,无声,但有无穷的力量。
黄旭华在办公室仔细端详他的导弹核潜艇模型
2018年10月15日,中国科协、教育部、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工程院、自然科学基金委和北京市政府共同主办的2018年全国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报告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中国第一代核潜艇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719研究所名誉所长,被誉为“中国核潜艇之父”的黄旭华,在报告会上作了题为《使命、责任与担当》的报告。他生动讲述了我国核潜艇事业从无到有一步步发展壮大的艰辛历程,抒发了“此生属于祖国、属于核潜艇,献身核潜艇事业,此生无怨无悔”的人生感悟……现场聆听报告的近6000名研究生新生报以一阵阵热烈的掌声,向这位年过九旬的老人致以深深的敬意。
1970年12月26日,我国第一艘核潜艇下水——在没有任何外援的情况下,我国仅用10年时间就研制出了国外几十年才研制出的核潜艇。然而,直到1987年,上海《文汇月刊》刊登报告文学《赫赫而无名的人生》,中国核潜艇总设计师黄旭华的名字才第一次为人们所知。
2017年11月17日,新华社记者曾用相机记录下了这样一幅暖心感人的瞬间:习 近 平 总 书记在与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代表合影时,拉着被评为全国道德模范的黄旭华的手,邀请这位站在人群中的93岁老人坐在自己身边……热烈的掌声在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内响起……黄旭华,这位为了祖国的核潜艇事业,隐姓埋名、以身许国的老科学家,也再一次走进人们的视野。
研制核潜艇30年默默无闻“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
习 近 平 总书 记指出,我们的很多院士都是“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的民族英雄!黄旭华院士正是这样的一位民族英雄。
聆听黄旭华的报告让记者感到:他一辈子献身中国核潜艇事业,做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付出,有偶然也有必然。
黄旭华的父母是医生,儿时的他立志从医,治病救人。然而,中学时期祖国被日本欺凌的遭遇,让他决定弃医从工。“想轰炸就轰炸,因为我们国家太弱了!”黄旭华说,他要学航空、学造船。于是,海边出生的黄旭华,考入上海交通大学造船系学习。
1954年,美国“鹦鹉螺号”核潜艇首次试航。1957年,苏联第一艘核潜艇下水。这种新型武器的巨大能量,一度超出了当时人们的想象。黄旭华说,“核潜艇不仅仅是海军战斗部队的‘杀手锏’,还具有二次核打击能力,是一个国家科学技术和工业生产能力的集中表现,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缩影。”
1958年,中国启动核潜艇研制工程。大学造船系毕业、参与仿制苏式常规潜艇的黄旭华,成为其中一员。“严格地说,那个时候我们国家是不具备研制核潜艇的基本条件的。核潜艇方面的专业技术人才一个没有,我们都缺乏核潜艇的专业知识,也缺乏核潜艇的技术参考资料,更没有专家可以帮助指点迷津。”黄旭华感慨,当时我们连核潜艇的样子都没有见过,要造核潜艇谈何容易!
“为了能够掌握核潜艇的技术,我们曾经寄希望于苏联的技术援助。”黄旭华说,1959年,苏联领导 人赫鲁晓夫访华时给我们泼了冷水:你们中国想要研制核潜艇那简直是异想天开,你们没有水平,也没有能力。事后,毛 主 席说出了让黄旭华等老一辈科研工作者心潮澎湃的一句话:“核潜艇,一万年也要造出来!”
“这句话表达了中国人民有志气、有能力、有信心,依靠自己的能力一定能把核潜艇造出来。”黄旭华说,听了这句话,更坚定了他献身核潜艇事业的人生走向。为了这句话,黄旭华全身心投入到核潜艇的研制工作之中……然而,没有技术人才,没有参考资料,没有人见过核潜艇,国外严密封锁,一切只能靠自己摸索前行。
“为了掌握核潜艇的知识,了解国外有关核潜艇的状况和发展的趋势,对制定本国核潜艇的战术技术要求,我们的工作从调查研究入手。”黄旭华说,首先集中力量找美国第一艘核潜艇有关资料。但能找出的资料往往是掐头去尾、零零碎碎、真真假假、真假难分。怎么办?他形象地说,当时大家都随身带上“三面镜子”,首先用“放大镜”扩大视野,一有线索就用“显微镜”摸清它的内容实质,最后还要用“照妖镜”加以鉴定,去假存真,以免上当。
困难重重,时间紧迫。黄旭华提出,要骑驴找马,驴没有马跑得快,但是没有马就先骑驴上路,一边走一边找。如果连驴也没有,那就迈开双腿,决不等待。
——模型玩具做参考。黄旭华和他的同事零零碎碎地找到国外资料,集中分析计算,最后算出了核潜艇的样子,但又不敢肯定是否跟美国的核潜艇一样。这时,有人从国外带回两个美国“华盛顿”号核潜艇的儿童模型玩具。拆解后发现,玩具里密密麻麻的设备与他们构思的核潜艇图纸基本一样。“我们拆解分装了一次又一次,发现跟我们推演出的设计图基本一致。大家高兴坏了!”
——算盘算核心数据。报告中,黄旭华举起了一个算盘对年轻的听众说,我们第一艘核潜艇几万个数据的取得,都是通过算盘和计算尺演算出来的。为了保证数据准确,常常是两组或者三组一起算,数据不一致就要重新计算,直到结果完全一致。“计算过程紧张而枯燥。我们的同志硬是咬紧牙关,毫无怨言。”黄旭华说。
——磅秤称设备重量。为了确保核潜艇建成之后,其重量能控制在设计范围之内,要求所有上艇的设备都要“秤”,边角余料也不例外。如何称重?黄旭华他们在船台的入口处设置了一个泵秤,凡是纳入的器材都一一过秤记录,以控制整体重量。“我们就是用这样的土办法精确地控制了几千吨重的核潜艇的重量,没有什么误差,确保了核潜艇下去之后的浮沉性和稳定性。”
黄旭华说,他和同事们正是用这种土办法解决了许多尖端技术问题,突破了核潜艇中最为关键、最为重大的核动力装置、水滴线型艇体、艇体结构、人工大气环境、水下通信、惯性导航系统、发射装置7项技术,也就是“七朵金花”。
1970年12月26日,中国第一艘核潜艇下水。
1974年8月1日,中国第一艘核潜艇命名为“长征一号”,正式列入海军战斗序列。
“从1965年‘09’计划正式立项,用了不到十年,我们造出了自己的核潜艇。”黄旭华说。
至此,中国成为继美国、苏联、英国、法国之后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使得中国具备了二次核反击的能力,茫茫海疆成为阻隔外敌的海上长城!
“在核潜艇研制工作中,我们广大科技工作者献身事业,呕心沥血,干惊天动地事,做默默无闻人。”在讲到“十年磨一剑,造出核潜艇”时,黄旭华更多提到的是“广大科技工作者”,说“他们不辱时代使命,不负人民希望,理想坚定,不怕困难、勇于开拓、顽强拼搏、永不气馁。”
其实,这也正是黄旭华30年隐姓埋名,拼搏奉献的真实写照。如今,在深海游弋,保卫祖国海疆的核潜艇,也镌刻着以黄旭华为代表的科技工作者的功与名。
痴迷核潜艇60载风雨兼程“花甲痴翁,志探龙宫,惊涛骇浪,乐在其中!”
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核潜艇艇型是“水滴型”。美国为实现这种艇体构造,谨慎地走了三步:先把核动力装置装在常规潜艇上,建造水滴型常规动力潜艇,再把两者结合成核动力水滴型核潜艇。我们是不是也要三步走?“必须三步并作一步走!”黄旭华大胆提出,既然国外已成功地将水滴型艇和核动力结合,就说明这条路切实可行,“我国国力薄弱,核潜艇研制时间紧迫。”在他的主导下,中国“三步并成一步”。
黄旭华与青年科技人员在一起
确定了艇型,只是万里长征迈出第一步。核潜艇是否有战斗力,极限深潜试验是关键,同时也充满了风险。“新型号潜艇的研制,包括核潜艇和混合动力潜艇,最后都要进行极限下沉深度和水下试验等考验。”黄旭华说,深潜试验是考核核潜艇极限深度之下,它的结构强度、焊接质量,以及与海水接触的设备、部件等能否经得起海水强大的压力。考核核潜艇受压之后,所有的设备系统能否运行正常。
他说,潜艇下潜到极限深度的时候,大概一块扑克牌大小的船舶钢板要承受一吨多的海水压力。任何一个细小的结构、焊接质量或者设备承受不起海水的压力,都有可能造成艇毁人亡的恶果。1963年美国一艘核潜艇便在深潜试验时沉没。原设计的极限下沉深度300米,但是在没有达到200米就沉底了,艇上100多人无一生还。
1988年4月,中国某新型核潜艇进行首次深潜试验时,64岁的黄旭华决定一试。多年来,全世界都没有总设计师随核潜艇做极限深潜试验。许多人劝黄旭华坐镇水面上指挥舰,何必下去冒这个险?他说,我是总师,正因为危险,我更必须亲自下潜。
这是中国核潜艇研制史上第一次升潜试验,参试人员心中无底,许多人给家里写了信,说“出去执行任务,万一回不来……”黄旭华对大家说:《血染的风采》是一首很美很悲壮的抒情歌曲,我也很喜欢它。作为一名战士,随时随地准备为国家安全献身,这是战士的崇高品格。“但是,这次升潜决不是要我们去牺牲,而是要把试验数据一个不漏、完完整整地拿回来,我们要唱的不是‘血染的风采’,而是‘雄纠纠气昂昂跨过鸭绿江’……”
“这艘核潜艇完全是中国自己研制的,我们检查了每一台设备、每一块钢板、每一条焊缝、每一根管道。我非常有信心!但是,还有没有疏忽了的地方?还有没有我知识认知范围之外的东西没考虑到?还有哪些潜在的危险没有认识到?”
黄旭华说,虽然信心很足,但他非潜不可。“万一深潜过程中出现异常现象,我可以及时帮助采取措施。我不仅要为这艘艇的安全负责,更要为这艘艇100多人的生命安全负责。”艇员们说,总设计师都60多岁了,还能和我们一道做试验,让大家心里都很有底。
一小时、两小时、三小时、四小时,黄旭华下到水下极限深度,完成了四个小时的深潜试验。当到达设计深度时,巨大的水压使核潜艇艇身多处发出“咔哒”的声响,听起来令人毛骨悚然。但黄旭华沉着应对,艇员们全神贯注,试验掌握了大量第一手数据。
试验成功,艇上沸腾起来。握手的握手、拥抱的拥抱,哭的哭、笑的笑。海军码头也破例响起了鞭炮声。
黄旭华笑了,“我不是诗人,但是一时诗兴,提了一首打油诗:‘花甲痴翁,志探龙宫,惊涛骇浪,乐在其中!’”
“‘痴’和‘乐’,是我人生的写照。工作与生活再艰苦,但苦中有乐,苦中求乐,乐在其中,乐是主旋律。痴迷核潜艇,同时为核潜艇的成果感到快乐。”黄旭华说。
一辈子科技报国无怨无悔“对国家的忠,就是对父母最大的孝。”
“时刻严守国家机密,不能泄露工作单位和任务;一辈子当无名英雄,隐姓埋名;进入这个领域就准备干一辈子,就算犯错误了,也只能留在单位里打扫卫生。”进入核潜艇研制团队之初,面对领导提出的要求,黄旭华毫不犹豫地答应了。
“一般的科学家都愿意及时公开自己的研究成果,一有结果就抢时间发表,而我们研制核潜艇的越有成果越要把自己埋的深。”黄旭华表示,他在大学时就是中共地下党员,组织纪律性要求十分严格,因为那时候一有疏忽就有人头落地的风险。他是接受这样的教育成长起来的。
隐姓埋名,就意味着要甘做无名英雄,意味着自己的毕生努力可能无人知晓。对这一点,黄旭华和他的同事丝毫没有在乎。
1958年,黄旭华从上海调北京做核潜艇研究工作,但当时组织上并没有告诉他做什么工作,要做多长时间。“接到通知后,我随身背上一个小背包就走了,这一走整整30年没有回过老家。”
为了不泄露国家机 密,黄旭华淡化了与亲朋好友之间的联系。“父母多次写信,问我在哪个单位工作,做什么工作,我都避而不答。父亲病重的时候,我没能回家看护;父亲病逝,我也没能奔丧。父亲至死只知道他的三儿子在北京,只知道信箱号码,始终不知道三儿子在什么单位,更不知道是在干什么工作。”黄旭华说着对家人的无尽遗憾。
因为从不知道黄旭华做的是什么工作,也不见他回家看望父母,30年来家人非常不理解,兄妹埋怨他是“不孝的儿子”。直到1987年,上海《文汇月刊》刊登报告文学《赫赫而无名的人生》,描写中国核潜艇总 设计师的人生经历,提到了“黄总设计师”和“他的妻子李世英”。黄旭华隐秘30年的生活,才渐渐显露于世。
黄旭华将这篇文章寄给广东老家的母亲。老母亲把文章看了一遍又一遍,满脸泪水。她知道,黄总设计师的爱人李世英,是她的儿媳妇,黄总设计师肯定就是她的儿子。她召集子孙们说了这样一句话:“三哥(黄旭华)的事情,大家要理解、要谅解。”老人家没想到,30年没回家的三儿子,原来在为国家做着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
“这句话传到我耳朵里,我忍不住哭了,我感谢我的母亲,感谢我的弟妹们对我的理解和谅解。”黄旭华说。
1988年,两鬓斑白的黄旭华在赴南海进行深潜试验前,顺道回到广东老家,见到了93岁的母亲。想到母亲对自己的谅解,黄旭华眼含泪花。
有人问黄旭华,忠孝不能两全,你是怎么样理解的?他说,“对国家的忠,就是对父母最大的孝。有国才有家,没有国没有家那孝从何谈起? ”
对于妻子和三个女儿,黄旭华同样心怀愧疚。自他开始研制核潜艇之后的几十年间,夫妻要么天各一方,要么就是同在一地却难相见,妻子李世英只好独自操持着家里的大事小情。李世英说:“我理解他的工作性质。党派他去哪里,他就需要去哪里,这是我们应尽的义务。”一对白发伉俪,一样的赤子深情。
中国新型导弹核潜艇英姿
2016年10月15日,中国首艘核潜艇游弋深海40多年后退役,进驻青岛海军博物馆码头。
不过,这艘核潜艇的总设计师仍然在“服役”。从1958年至今,黄旭华从未离开过核潜艇研制,似乎永远不知疲倦。
“核潜艇已经融入了我的生命。你们有所不知,我的手机号码中有四位数是5209,这个号码是我自己选的。5209什么意思?家国情怀,蕴含着中华民族深沉而细腻的情感。黄旭华说:“这辈子没有虚度,一生属于核潜艇、属于祖国,无怨无悔!”
2013年,黄旭华被评为“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词是这样写的:时代到处是惊叹骇浪,你埋下头,甘心做沉默的砥柱;一穷二白的年代,你挺起胸,成为国家最大的财富。你的人生,正如深海中的潜艇,无声,但有无穷的力量。
“作为我国核潜艇战线的一名老兵,近60年来与同志们一起奋斗的日日夜夜,我永世不忘。”已至耄耋之年的黄旭华,至今还没退休。他仍旧坚持周一至周五每天工作半天,上午8点半准时到办公室。他说,自己要做年轻人的“啦啦队”,为他们加油鼓劲,必要时出个点子。“什么时候退休不知道,身体还可以干几年。”
报告最后,黄旭我爱‘09’,‘09’是核潜艇的代号。我爱‘09’,我这一辈子与‘09’结合在一起。”黄旭华说。
家国情怀,蕴含着中华民族深沉而细腻的情感。黄旭华说:“这辈子没有虚度,一生属于核潜艇、属于祖国,无怨无悔!”
2013年,黄旭华被评为“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词是这样写的:时代到处是惊叹骇浪,你埋下头,甘心做沉默的砥柱;一穷二白的年代,你挺起胸,成为国家最大的财富。你的人生,正如深海中的潜艇,无声,但有无穷的力量。
“作为我国核潜艇战线的一名老兵,近60年来与同志们一起奋斗的日日夜夜,我永世不忘。”已至耄耋之年的黄旭华,至今还没退休。他仍旧坚持周一至周五每天工作半天,上午8点半准时到办公室。他说,自己要做年轻人的“啦啦队”,为他们加油鼓劲,必要时出个点子。“什么时候退休不知道,身体还可以干几年。”
报告最后,黄旭华说他最希望年轻人记住一句话——“爱国主义,就是把自己的人生志愿同国家命运结合在一起,有这一点就够了。”
责任编辑: 陈耕
神州普法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神州普法网” 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神州普法网。如转载,须注明“来源:神州普法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神州普法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 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神州普法网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及时向神州普法网书面反馈,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和理由,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文件并审核后,会采取相应措施。
4. 神州普法网对于任何包含、经由链接、下载或其它途径所获得的有关本网站的任何内容、信息或广告,不声明或保证其正确性或可靠性。用户自行承担使用本网站的风险。
5. 基于技术和不可预见的原因而导致的服务中断,或者因用户的非法操作而造成的损失,神州普法网不负责任。
6. 如因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文章刊发后30日内进行。
7. 联系邮箱:szkx002@163.com 电话:18600107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