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三达膜科技(厦门)有限公司董事长蓝伟光(资料图)。 王益涵供图
中新网厦门12月22日电 (叶秋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除了投资,新时期的华侨华人应该将先进的理念和思想传播到国内来。”近日,透过视频连线采访,新加坡中国科技交流促进会常务副会长、新加坡厦门大学校友会会长、三达膜科技(厦门)有限公司董事长蓝伟光提及新时代如何续写华商精神如是表示。
作为全国著名的侨乡,厦门籍海外乡亲及港澳台同胞众多。时值厦门经济特区建设40周年,中新网记者走进厦门,感受特区开放开发的时代脉动,倾听在厦投资的华侨华人的心声。
厦门经济特区建设40年来,广大海外华侨华人是外来投资的先行者和主力军。1996年至今,236名参与特区建设的港澳台侨外人士获授予“厦门市荣誉市民”称号,新加坡华商蓝伟光就是其中一位。
1981年,一纸携带着咸湿海水味的录取通知书辗转抵达福建武平的小山村。蓝伟光以厦门大学为起点,怀揣化学系给予的启蒙,机缘巧合之下奔赴新加坡国立大学深造。
1996年,他重回厦门大学,说服厦门大学领导成立厦门大学膜技术应用与推广中心,并在厦门国家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创办了第一家留学生企业——三达膜科技(厦门)有限公司。
“回到厦门的那一年,现在厦门公司的所在地还是一片空地。”透过视频连线采访,远在新加坡的蓝伟光感慨着厦门这几十年间发生的变化,“交通四通八达,基础设施逐渐完善,城市也变得非常漂亮”。
三达膜以提供膜技术顾问服务为着眼点,率先将国外先进的膜设备引入国内,并开发出与之配套的膜应用工艺,从而推动了膜技术在中国的大规模工业化应用。
据其透露,经过20余年的摸索,三达膜获得了100多项专利,所创新创造的已公开发表的科技论文与非公开的专有技术数量更多。
作为一名大学教授和企业负责人,蓝伟光十分重视人才培养,他建议厦门大学成立跨学科的厦门大学水科技与政策研究中心。厦门大学于2013年正式批准成立水科技与政策研究中心,依托厦门大学经济学院,致力于打造水政策智库、培养水科技人才,为解决中国水问题开辟新路径。
立足新发展阶段,华侨华人如何续写华商精神,进一步推动厦门经济社会发展?蓝伟光认为,早年,老一辈的华侨华人远赴海外“讨生活”,发家致富后回归故土,为家乡建设添加助力;如今,新一辈的华侨华人多为赴海外留学、深造的留学生,他们心系家乡,可引进此类型人才,发挥智慧助力厦门经济发展。
在蓝伟光看来,一代一代华侨华人迭代,新时期的华侨华人应该将先进的理念和思想传播到国内来,“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改变以往单纯投资的状态。(完)
责任编辑: 卢贝
神州普法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神州普法网” 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神州普法网。如转载,须注明“来源:神州普法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神州普法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 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神州普法网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及时向神州普法网书面反馈,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和理由,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文件并审核后,会采取相应措施。
4. 神州普法网对于任何包含、经由链接、下载或其它途径所获得的有关本网站的任何内容、信息或广告,不声明或保证其正确性或可靠性。用户自行承担使用本网站的风险。
5. 基于技术和不可预见的原因而导致的服务中断,或者因用户的非法操作而造成的损失,神州普法网不负责任。
6. 如因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文章刊发后30日内进行。
7. 联系邮箱:szkx002@163.com 电话:18600107426